玉溪市科学技术协会
您当前位置: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绿色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玉溪“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5-10-27 09:52:27

10月24日,玉溪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专场举行。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到会介绍“十四五”以来玉溪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时期,玉溪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三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两江”(南盘江、元江)和哀牢山生态屏障为核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跃升。坚持高位统筹,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完成120余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法治保障不断强化,制定《玉溪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三湖”保护配套措施等。空间管控不断优化,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861.63平方公里,并将全市划分为83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分类精准管控。推动“智慧环保”建设,建成61个湖泊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玉溪“生态大脑”一期项目通过验收,实现环境监测精准化、信息化。

污染防治有力,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开展工业源、扬尘等污染治理管控。截至今年9月,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20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3%。以“三湖两江”为重点,深入开展“湖泊革命”,协同推进湖泊流域截污治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河道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深化“无废城市”建设,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保障率达100%,受污染耕地措施落地和管控措施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丰硕。构建以哀牢山生态屏障、高原湖泊群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25.84%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低效林改造等工程项目87.62万亩,年均管护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300.61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22.17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7.20万亩。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西黑冠长臂猿等珍稀物种拯救项目,建成全国最大的云南松良种种质资源库。累计增殖放流土著鱼苗超1400万尾,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率超95%。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为核心,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截至2025年9月,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514.45万千瓦,绿色能源装机占比为90.16%。推动46户高耗能企业节能改造,2021—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玉溪高新区创成国家绿色园区、云南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全省首家区域低碳服务中心落户玉溪。2024年全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68.08%,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3.11%、农膜处置率86.03%、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86.91%。推进澄江市国家级水预算管理县域试点和澄江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建设。开展林草碳汇资源本底调查及潜力评估,红塔区入选全省首批林业碳汇试点。

生态文化培育成果丰硕,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举办“九湖环保卫士”志愿服务活动(玉溪专场)、节能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创作推出38个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100%,中心城区建成区居民小区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100%。倡导绿色出行,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88%,新能源出租车(含网约车)占比92%,玉溪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建设被交通运输部列入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

“十四五”时期,玉溪市以“三湖两江一山”为主战场,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绿色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生态惠民成效日益显现。下一步,玉溪将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筑牢滇中生态安全屏障,为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玉溪篇章而不懈奋斗。 (玉溪日报记者 宋蝶)

主办:玉溪市科学技术协会

制作: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备案号: 滇ICP备09007698号-1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