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一张传承聂耳精神的文化名片
—— 记玉溪聂耳竹乐团
2021-11-17 08:42:13

《秘境云南》演出场景。(玉溪聂耳竹乐团供图)

《秘境云南》演出场景。(玉溪聂耳竹乐团供图)

□  玉溪日报记者  李艾丽

在玉溪,有这样一个集竹乐器研究、开发和表演为一体的团体,16年来研制了一批新颖出奇的竹乐器,获得15项国家专利,而且通过竹乐器演奏的云南少数民族特色音乐及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乐曲,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创作演出的《秘境云南》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团体,认识这张传承聂耳精神的文化名片。

集竹乐器之大成

一大早,玉溪聂耳竹乐团排练厅,成员们在专注地练功,各种竹乐器发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时而舒缓柔美,时而铿锵有力,让人恍如置身于青翠的竹林中。

排练厅陈列和展示着众多形制各异、构造独特的竹乐器。在由56根竹子做成,长达3.5米,获得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两项国家专利的“竹乐器王”——双音竹管琴前,玉溪聂耳竹乐团副队长李婷鑫向记者讲述:“有一年,乐团在元江采风,看到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在休息时,敲击装水喝的竹筒,随着竹筒发出的音律载歌载舞,给了乐团研发老师灵感。他们通过长短不一的竹筒组合,研制出了竹管琴。”

早在2004年,竹乐团就开始潜心研制竹乐器,对民间竹乐器进行创新,把老百姓常用的竹制生活用具艺术化。“竹子做的乐器一般人都见过,但我们的竹乐器别具一格。比如竹摇铃是装在一个形似竹楼的架子上,竹排琴是高高地架到了竹楼上,烟筒笛看上去就是一只我们云南人用的水烟筒。”李婷鑫说。

2005年9月,玉溪聂耳竹乐团正式成立,致力于竹乐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以乐团的形式,形象化、系统化进行竹乐器的研发和演出。2009年8月,玉溪聂耳竹乐团申报的“竹乐器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竹乐团已收集、研发出竹手鼓、竹排琴、竹管琴、巴芦笛、吐良、哼葫等70多种竹乐器,并获得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共15项国家专利。

玉溪聂耳竹乐团创新制作的竹乐器,涵盖了高、中、低音区,让来自民间的传统乐器焕发出新的活力。“制作竹乐器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也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改良和完善,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弘扬。”李婷鑫说道。

赓续传承聂耳精神

2005年10月,玉溪聂耳竹乐团成立之初到北京演出就引起了轰动。当时,身着云南多个民族服饰的乐团成员,带着11种刚刚研制出来的形状、名字均很新颖的竹乐器,在舞台上精彩奏响了云南民歌改编成的《竹林卜少》、聂耳创作的《打长江》等乐曲,引得观众惊叹不已。

2008年,玉溪聂耳竹乐团参加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用竹乐器演奏了电影《潜海姑娘》的插曲,之后在奥林匹克公园进行了18场演出;2009年初,竹乐团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同年10月应上海世博会组委会邀请,圆满完成了世博展馆评选颁奖晚会及上海世博会闭幕式文艺演出任务;2011年,竹乐团赴匈牙利参加“中国-匈牙利-欧洲文化之桥文艺晚会”,同年7月应邀赴瑞典参加波罗的海音乐节的演出……一路走来,聂耳竹乐团以“新、土、特、奇”为特色,凭借自身研发的竹乐器,在各类舞台上精彩展现云南原生态的民族音乐和传播聂耳创作的音乐,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众喝彩。

李婷鑫告诉记者,多年来,玉溪聂耳竹乐团在探索发展中,还继承了聂耳的创作精神,坚持开展创作一系列代表云南、玉溪民族音乐较高水平的作品,彰显民族与时尚的风采。竹乐团近年来创作的作品荣获云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群星创作奖”、云南省第六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等众多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玉溪聂耳竹乐团历经十年打造的大型创新跨界融合舞台作品《秘境云南》惊艳亮相,一鸣惊人,其在作曲、演奏、舞蹈设计编排上紧扣“竹乐”这一主题,巧妙之处就在于把乐器的演奏融入不同的情境和歌舞表演中,展示了竹乐器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生活水乳交融的关系。至今,《秘境云南》在全国各地巡演50多场次,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

据介绍,如今,玉溪聂耳竹乐团正在进行新剧目《花腰竹女》的打造。玉溪是聂耳的故乡,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聂耳竹乐团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积极传承弘扬聂耳精神,不断为玉溪注入音乐灵魂。

主办:玉溪市科学技术协会

制作: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备案号: 滇lICP备09007698号-1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