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门科普网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 >> 科普项目
秋季猪病多 防治要抓好
2020-07-02 17:11:19

秋季是养猪的黄金时期,也是让养殖户头疼的季节。由于秋季昼夜温差较大,病原微生物猖狂,导致秋季养猪发病率高,那么,在这一阶段广大养殖户应如何做好猪的饲养管理和常见病的防控工作呢?为此,农科110专家,山西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研究员樊立超就有关秋季常见的猪病及其防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

记者:秋季养猪存在很多隐患,常导致生猪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影响猪群的健康安全。请问樊老师,秋季养猪存在哪些安全隐患?

樊立超(以下简称樊):秋季养猪主要有五大安全隐患:

1、气候。入秋后,高温天气依然持续存在,晚上气温骤降,对生猪容易造成应激。

2、疾病遗留。对于夏季发过高热病的猪场,猪只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猪群免疫力下降,部分猪仍然处于病毒排毒期,健康状况一时难以恢复。

3、消毒不到位。消毒不到位没能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猪只没有足够的抗病能力。

4、饮水不卫生。饮水设备不清洁,污染致病菌,导致疾病的饮水传播。

5、饲料品质及猪群营养。忽略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影响,使用看不见嗅不到的霉变原料。猪群阶段与营养供给不匹配。自配料配方未根据季节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记者:秋季是猪病的高发时期,也是猪病防治的关键季节,那么秋季常见的猪病有哪些,怎样正确防治呢?

樊:1.热应激

热应激是指在环境温度超过动物的适温区上限的影响下,因体内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导致的一系列生理与行为机能上的负面反应。猪和人一样属于恒温动物,但猪的皮下脂肪厚,汗腺远没有人发达,不善于通过皮肤出汗、蒸发散热来调节体温。体内热能散发很慢,因此猪是很不耐热的动物,并且越大的猪越不耐热。猪的最适温度随体重和年龄增加而下降。初生仔猪最适温度为27℃~30℃;断奶仔猪为21℃~24℃;育肥猪为15℃~22℃;产仔母猪为16℃~18℃。

如果猪舍环境温度超过了最适温度范围,猪体的产热大于散热,过多的热量蓄积在体内不能散发出去,则猪的体温便开始升高,导致猪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引起热应激甚至中暑(热射病:环境温度过高,猪散热困难,热量积聚体内,导致内分泌和神经、体液系统发生紊乱。日射病:太阳光直接照射中枢导致中枢局部温度增高,颅内压增高,导致昏迷和休克)。

治疗方法,这里有两种方法可供参考。一是在饲料申添加2%~5%的油脂,增加饲料能量;二是在饲料中添加200~500毫克/千克Vc、和200毫克/千克VE。这两种方法均可使猪在减少采食的情况下,保持能量的摄入,减少热应激对机体的损害。

添加抗热应激药物,在饮水中或饲料中添加10毫克/千克大豆黄酮素或400mg毫克/千克牛磺酸,可减轻热应激对肥育猪的影响。猪饲料中补充300微克/千克吡啶羧酸铬,也可以缓解高温造成的应激反应,同时提高猪采食量和日增重。

2.母猪好返情

返情就是母猪配种后一个情期(3周左右)再发情,有的甚至屡配不孕。在养猪实际生产中,特别是在饲养管理不够规范的养猪场时有发生。这直接影响养猪场母猪的利用率,导致养猪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衡量猪场经营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一头母猪一年能提供多少头商品猪,或者一头母猪一年能产几窝仔猪。我国一头母猪年均产16头仔猪左右,而国外先进水平能达到23~25头;我国一头母猪年均产2窝仔猪,国外先进水平能达到2.5窝。影响母猪一年产多少窝仔猪的因素主要有两条,一是断奶时间的长短,二是返情的发生。一次返情就要浪费18~20天的时间,较少返情次数能有效的利用繁殖时间,提高母猪产仔频率。

母猪夏秋季配种时发生返情的现象比其他季节高。可能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高温高湿使公猪精液质量下降,授胎失败。二是热应激使母猪体温升高,造成胚胎死亡(可减少母猪采食量,降低其体温);三是由于热应激使母猪的促性腺等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妊娠失败。四是繁殖障碍疾病等原因。

3.后备母猪迟发情

该情况除了其他繁殖障碍因素之外,多数由于在热应激状态下,后备母猪的促性腺等与繁殖有关的激素分泌量减少,从而使初情期推迟或发情症状不明显。

防治措施:加强后备母猪舍的防暑降温工作。在后备母猪料中额外添加一些VE、VA以及叶酸等对性腺发育有促进作用的维生素。

4.母猪阴门红肿

秋季饲料容易霉变,母猪采食了霉菌毒素超标的饲料就会造成繁殖障碍的各种症状,尤其是玉米赤霉烯酮,常常使母猪阴门红肿,与发情非常相似。当出现母猪假发情症状又找不到确切的致病原因时就要及时检测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是否超标。

防治措施:避免饲料发霉变质,绝对不能给母猪尤其是后备母猪、小猪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如果怕浪费饲料,可以将经过脱毒处理的饲料,按1/3左右的添加量饲喂肥育猪。也可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去除玉米赤霉烯酮等霉菌毒素。

5.附红细胞体病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对猪附红细胞体均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本病多发生在夏秋季,其传播与吸血昆虫有关,特别是猪虱。另外,注射针头、手术器械、交配等也可传播。应激因素如饲养管理不良,气候恶劣或其它疾病,可使隐性感染状态的猪发病。附红细胞体病如果不继发细菌感染,则危害性不大。

附红细胞体病其典型症状是母猪生产性能下降,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病初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到39.5℃~42℃,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病猪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

治疗本病的药物很多,但真正有特效的却不多。可用血虫净(贝尼尔)、咪唑苯脲、新胂凡纳明配合四环素、土霉素治疗。

6.乙型脑炎

主要发生于1~2胎年轻母猪或年轻公猪,每年7~10月为发病季节。乙型脑炎是由三带喙库蚊传播的一种虫媒病毒病,引起母猪流产、死胎,公猪睾丸炎等。经产母猪由于已自然感染过,所以有免疫力,一般不会出现繁殖障碍症状。本病典型病理变化是部分死胎脑组织溶化,呈所谓的“水脑症”。

对乙型脑炎的预防主要是对150日龄以上的后备母猪或年轻公猪在配种前用乙型脑炎弱毒苗免疫,乙型脑炎灭活苗在预防母猪繁殖障碍方面的效果不理想。

7.猪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是一种老病,前几年很难在临床上见到,成流行性发作更为少见。但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已形成地方流行性,危害较大。

本病多见于3月龄仔猪,6月龄以上猪发病较少。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此病发病突然,常表现为流感症状,体温升高到40.5℃~42℃,表现为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肌肉僵直,四肢内侧、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红紫色。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下痢或便秘,并带有粘液或血液,怀孕猪感染可引起流产或死亡。此病与猪瘟和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应注意鉴别。治疗此病用磺胺-6-甲氧嘧啶、甲氧苄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同时也是鉴别上述两种猪病的重要手段。

8.哺乳仔猪腹泻

许多猪场哺乳仔猪的腹泻在夏秋季发病率会高于其他季节,尤其高于冬春季节。为何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高温环境使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增加了仔猪感染的机会。第二个原因是由于热应激母猪采食量减少,造成奶水质量下降,使仔猪体质虚弱造成腹泻。或由于母猪产后感染导致无乳,使仔猪由于营养不足造成腹泻。第三个原因是许多猪场认为没有必要对新生仔猪进行保温,结果由于昼夜温差大,在晚上仔猪受凉造成腹泻。或有些猪场在产房采用了较好的通风降温措施,舍温保持在24℃~28℃左右,这一温度基本满足了母猪的需要,但对新生仔猪就偏低,容易造成腹泻。

防治措施:重视新生仔猪的保温,使其拥有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尤其在产房大环境降温的同时要给仔猪提供一个保温的小环境。选用优质的消毒药加强产房的环境消毒。母猪产前产后各一周在饲料中添加广谱抗菌药或在产仔当天注射长效广谱抗菌药物。给母猪提供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以维持正常的泌乳量。对病猪治疗时除了抗菌药物外更要及时补液,防止脱水。

9.猪链球菌病

本病多发于夏、秋两季,呈散发性传染。主要通过创伤或咬伤的皮肤感染,被病猪污染的器物是重要的传染媒介。lO~30千克仔猪多发,以败血症和脑膜炎型多见,中猪感染多见于化脓性淋巴结炎、关节炎。

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减食或停食,结膜潮红,流鼻涕。部分病猪跛行或不能站立;有的出现左右摇摆、空口磨牙等神经症状;有的颈背等处皮肤广泛充血或有出血斑。

慢性病猪常在头、胸、腹和股内侧皮肤等处出现圆形浅玫瑰色硬币大小丘疹,后覆盖褐色痂皮。

防治措施:近年来,该病病原对多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但肌注强效阿莫西林15毫克/千克体重,2.5%恩诺沙星注射液2.5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3天,病情会得到有效控制。有条件的还可以做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生素。如果猪瘟混合感染链球菌时.还要全群(包括发病和未发病)紧急接种猪瘟疫苗2~4倍剂量。

10.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PCV)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引起猪的一种新的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特征为体质下降、消瘦、贫血、黄疸、生长发育不良、腹泻、呼吸困难、母猪繁殖障碍、内脏器官及皮肤的广泛病理变化,特别是肾、脾脏及全身淋巴结的高度肿大、出血和坏死。本病还可导致猪群产生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容易导致继发或并发其他传染病,已经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各种年龄猪均易感染,但本病主要发生在保育阶段和生长期的仔猪,即5~12周龄猪。临床症状有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本病常发生于保育阶段猪和生长期猪,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或停滞,消瘦、被毛粗乱、皮肤苍白和呼吸困难,有时腹泻和黄疸等。早期常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眼睑水肿;猪皮炎和肾病综合症:本病常发生于12~14周龄的猪。病猪食欲减退,轻度发热,不愿走动,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隆起,呈现周围红色或紫色而中央为黑色的病灶,病灶通常出现在后驱和腹部,逐渐蔓延到胸部或耳部,融合成条带状和斑块状;繁殖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不同妊娠期阶段,但多见于妊娠后期,表现为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死亡胎儿表现明显的心肌肥大和心肌损伤,组织学变化是纤维素性和坏死性心肌炎;增生性坏死性间质性肺炎:此病主要危害6~14周龄的猪,与PCV2有关,尚有其他病原参与。

11.猪瘟

近年来临床上见到的猪瘟,多以温和型、非典型化占据主流,往日猪瘟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已少见,因此,误诊现象十分普遍。一般没给母猪打过猪瘟疫苗(单联苗、二联苗或三联苗),哺乳期小猪(又称苗猪)很可能就发生无名高热,便秘,皮肤发绀,喝脏水,食欲时好时坏,后期下痢。母猪打过猪瘟疫苗时,没断奶的小猪(又称苗猪)不会发生猪瘟。如果小猪(又称苗猪)出生后6周以内打疫苗,反倒因母源抗体干扰,造成免疫失败,待长到小猪、架子猪、肥育猪时,就有可能发生非典型猪瘟。因对猪瘟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所以惟一的办法是以毒攻毒,即以大于平时预防量10倍以上的猪瘟疫苗注射,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干扰猪瘟病毒复制,使其产生免疫力。猪瘟常发地区实行超前免疫:即初生小猪(又称苗猪)吮初乳之前注射疫苗1头份,3小时后再哺乳;50~60天注射疫苗4头份,即可终身获得免疫力。

12.流感

多发生在晚秋或气温突变的天气。一般养猪户认为,猪得了流感只是小病,用不着大惊小怪。实际上,猪得了流感以后,往往成为“百病之源”,特别是体温升高、咳嗽等症状,会成为许多疫病的先兆或诱因,如不及时控制,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发现后,一般选用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等配合适当抗菌素,降温并防止继发感染,中药银翘散也有良效。

主办:玉溪市科学技术协会

制作: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

备案号: 滇lICP备09007698号-1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