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餐方式关乎健康
讲人情味、喜欢团聚是我们国人的传统,不管是阖家欢庆,还是朋友相聚,大家都喜欢围桌合餐、其乐融融。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合餐、私筷的方式不仅会把某人携带的治病微生物带入菜肴中,还可能把某些变质菜肴里的致病微生物带到其他菜肴里。
合餐制在筷来箸往、觥筹交错之际也在为病菌扩散大开方便之门。很多致病性微生物会经过共用餐具“经口传播”,比如肝炎、幽门螺旋杆菌、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等。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更是病毒传播的主要渠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约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2003年“非典”和现今的新冠疫情更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分餐制很好地避免了过度接触,从而给每个人更好的就餐空间,就会有更好的心理满足。其实早在秦汉时期,代表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士大夫阶层就一直是分餐吃饭的,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份自己的食物,每个人吃的东西都一样,只是比大桌饭的分量更小,类似于现在的“一人份”定食。
这种原始的分餐其实就是在“吃饱饭”之后,人们追求精神需求的表现,分餐制意味着制备精良的餐点、小巧的搭配、讲究的器皿,不仅让人满足口腹之欲,还能有审美上的终极享受。
通常家庭聚会多人共餐的菜色会异常丰富,超过了食客的食量,大家一起聚餐的时候,如果菜被全部吃完,主人会感觉招待不周。
而采用分餐的方法,从“注重数量”转变为给每一个宾朋制作精美的“定食”,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过度制备导致的食物浪费,还能让餐品更加赏心悦目,提高就餐的满足感。
隔绝感染不隔离爱
公筷、公勺是指两人以上同桌用餐时,用以取食共用菜品(点心、主食、水果)的筷子、勺子、刀叉等用餐工具。公筷公勺使用是文明用餐、健康用餐、安全用餐、卫生用餐的重要保障。《倡议书》的推出,旨在做好在不同就餐场所公筷公勺的推广使用,推动文明就餐。
怎样既沿袭传统习俗,又养成文明卫生习惯,积极降低患病风险?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痛定思痛,再次反思以前习以为常的各种行为。
因此提出倡议:就餐时,请一定不要忘记为每一道菜加公筷或公勺。无论是在饭店还是在家用餐,都请使用公筷公勺。用餐人流较大的饭店,更应主动提供公筷公勺,倡导文明健康用餐。用公筷公勺不是矫情,而是文明和卫生,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更彰显社会责任。公筷公勺、举手之劳,让我们共同努力,倡导吃饭新风尚、健康好习惯!
随着《倡议书》的发布,首批100家“上海市文明餐厅”做出承诺:做到根据用餐人数、菜品数量配备相应的公筷公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在有条件的餐厅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倡导家庭聚餐“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
“文明餐厅”作出三点具体承诺如下——
一是全面提供公筷公勺。全面响应职能部门“公筷公勺”倡议,做到根据用餐人数、菜品数量配备相应的公筷公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在有条件的餐厅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
二是宣传倡导公筷公勺。主动引导用餐宾客使用公筷公勺,同时,在餐厅醒目位置张贴“吃饭新风尚,健康好习惯”宣传海报,在餐牌和菜单上予以温馨提示,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用餐氛围。
三是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积极推动“文明餐桌”进家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倡导家庭聚餐“一菜一筷,一汤一勺”,带动更多亲朋好友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
安全用餐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本次新冠疫情的发生也给我们每个人深刻地上了健康安全的一堂课。除使用公筷公勺进餐外,今后在就餐过程中如果有条件,建议采取携带个人餐具取餐,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就餐时隔座分食;餐食尽量自行带回食用,减少在餐厅、食堂聚集堂食;餐厨垃圾认真做到分类投放等一系列措施,倡导文明用餐、健康用餐,彰显个人修养和文明素质。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安全用餐、健康用餐、文明用餐社会风尚。积极行动起来,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良好习惯,做用餐有礼的文明市民,让健康、安全、文明的生活方式惠及每个家庭、每位市民,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
科学搭配合理分餐
食堂搭伙:科学设计定食搭配,满足能量和营养需要,一人一盘;也可以实行自助餐模式,自带餐具,自行选择。
家庭就餐:饭菜准备好后,由家长或掌厨人布菜,根据家庭成员体重和活动强度,合理搭配主食和菜肴,定量分配。汤和小菜可使用公筷公勺。
公共餐饮:台面分餐,服务员分餐或后厨分餐,每人一份。杜绝同器具分享。拒绝混吃、夹菜、共碗、共勺。
为了每个人的健康,呼吁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彰显文明、礼仪和修养!